東美院的起源:哲學大師方東美在台寓所

發佈日期:2022.11.12

方東美

「我的哲學品格,是從儒家傳統中陶冶;我的哲學氣魄,是從道家精神中醞釀;我的哲學智慧,是從大乘佛學中領略;我的哲學方法,是從西方哲學中提煉。」

生於1899年2月9日安徽省桐城(今安徽省樅陽縣),於1977年7月13日因癌症在台北過世,海葬金門料羅灣外海。方教授,名珣,字德懷,後改字東美,曾用筆名方東英。方東美年幼喪父母,依賴兄長撫養成人,身為書香世家子弟,也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創始人方苞第十六世族孫(旁系宗親關係)。1917年就讀南京金陵大學文科哲學系,1921年赴美國留學。回國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(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)哲學系教授,並擔任過中央大學哲學系主任。1948年起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、系主任。在台灣期間住在台大校長官邸的牯嶺街六十巷內,也就是今日的東美院。

身為知名的中國現代哲學家,晚年致力於建立「新儒學」體系,被推崇為新儒學的哲學起源。作育英才無數,如台灣高僧淨空法師(1927-2022)就是受方先生引入佛門。著有《生生之德》、《華嚴宗哲學》、《大乘佛教哲學》、《哲學三慧》、《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》等。1982年楊士毅主編有《方東美先生紀念集》。

 

年表
1899年2月9日,出生於安徽省桐城。
1913年 14歲入桐城中學。
1917年 18歲考入金陵大學預科第一部。
1918年  19歲升入文科哲學系。在校期間曾任學生自治會會長、金陵大學學報《金陵光》總編輯、學生學術團體“中國哲學會”主席。

1919年11月初,加入“少年中國學會”,與王光祈、曾慕韓、陳愚生等人為南京“少中”分會發起人之一。
1920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哲學系(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)。
1921年 赴美國留學。
1922年 23歲,以論文《柏格森生命哲學之評述》獲威斯康辛大學碩士學位。
1924年 以論文《英國與美國唯實主義的比較研究》通過博士學位考試。因倉促回國,未依規定將論文正式出版,沒有取得正式博士學位證書。同年任職於武昌大學(武漢大學前身)。
1925年 應聘國立東南大學(中央大學前身)教授。
1928年 29歲的方東美與高芙初女士結婚。
1929年 30歲,任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教授、哲學系主任至1948年。長子方天華出生。
1932年 次子及三子方天覺、方天倪出生。
1933年 女兒方天心出生。
1947年  48歲,夏,赴台灣講學,後移居臺灣,與謝東閔、許恪士先生等遊草山(後改稱陽明山)。
1948年  49歲,9月任台灣大學哲學教授、哲學系主任。1950年後不再任系主任。
1953年 54歲,台灣重組哲學學會,任理事(至1958年)。
1953年 26歲的淨空法師向方教授學習哲學。
1955年 56歲,兼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(至1957年)及台灣東吳大學教授(至1959年)。
1956年 57歲,獲教育部頒贈的優良教授服務績優獎狀。
1959-1966年,曾三度赴美講學,兩次參加夏威夷東西方哲學家會議(1964、1969)。
1973年  74歲, 6月8日從台大退休,恰為方教授從教講學五十週年。
1977年7月13日,因肺癌在台北過世。